新聞中心
2024年10月,美國汽車市場迎來了同比增長9.5%的亮眼表現(xiàn),輕型卡車和混合動力車型成為主要推動力,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在市場占有率上繼續(xù)攀升,但面臨庫存壓力和激烈競爭。
本文將詳細分析核心銷量數(shù)據(jù)及各車型類型的表現(xiàn),揭示市場背后的驅動力與挑戰(zhàn)。
● 新能源汽車銷量:132,799輛,同比增長16.2%,占總銷量的10.02%。
◎ 純電動車(BEV)銷量:112,419輛,同比增長14.8%,占PEV銷量的84.7%。
◎ 插電式混動車(PHEV)銷量:20,380輛,同比增長22.4%。
● 混動車型銷量:145,838輛,同比增長40.6%。
2024年10月美國新車銷量達132.5萬輛,同比增長9.5%,得益于廠商的促銷力度加大,也受到2025款新車型全面上市和營業(yè)天數(shù)增加的影響,部分地區(qū)仍受颶風影響,但市場復蘇跡象明顯。
◎ 輕型卡車(LT)銷量達107.8萬輛,同比增長11.7%,占10月總銷量的81.3%,成為主力驅動。
◎ 轎車(Passenger Cars)銷量為24.7萬輛,同比增長1.0%,份額逐漸萎縮,消費者更傾向SUV和皮卡等車型。
● 純電動汽車和插電混動:持續(xù)增長但面臨挑戰(zhàn)
10月售出112,419輛,同比增長約18%。
◎ 純電銷量占新能源總銷量的85%左右,純電市場滲透率為10.0%,顯著高于2023年的9.4%和2022年的6.8%。
當然 電動車型庫存積壓成為制約銷量進一步增長的重要因素,消費者對老款車型興趣減弱,廠商需通過大幅折扣加速清理庫存,隨著特朗普上臺以后,政策變化或將影響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信心。
◎ PHEV車型10月銷量為20,380輛,同比增長14%。
● 混動
HEV銷量增長最快,10月同比增長40.6%至145,838輛,豐田的混動車型依然占主導,貢獻超50%的市場份額,消費者對節(jié)能減排意識增強,同時對充電基礎設施依賴低,使得HEV成為燃油車向電動化過渡的重要產品。
假設美國大選后政策不變,預計美國市場將出現(xiàn)以下趨勢:
● 新能源車型加速普及:新能源車型的市場占有率已經(jīng)突破10%,預計這一比例將在2025年接近15%。
● 庫存壓力下的市場調整:高庫存的電動車型迫使廠商加大促銷力度,可能引發(fā)價格戰(zhàn)并壓縮利潤空間。
● 消費者結構變化:年輕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更高,品牌需要針對新一代用戶優(yōu)化產品和服務。
然而,隨著油耗政策和石油一攬子政策的調整,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巨大變數(shù)。傳統(tǒng)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型目前仍并行發(fā)展,但未來幾年,電動化轉型趨勢是不是還能按照原有的發(fā)展,真不好說!
特朗普過去不支持電動汽車,多次抨擊相關政策,得到馬斯克支持后態(tài)度轉變?yōu)?“部分支持”,但仍傾向發(fā)展燃油車,認為電動汽車會損害美國汽車工人利益。
如果2025年終結IRA的強制電動汽車政策,傳統(tǒng)燃油車產業(yè)將獲喘息機會,保護就業(yè)崗位,美國消費者的大排量燃油車消費習慣可維持且選擇可能更多。特朗普上一任期放松油耗標準致電動汽車銷量及投資下降,如今可能只有特斯拉會持續(xù)發(fā)展電動汽車,且發(fā)展重心轉向 Robotaxi。
特朗普主張 “美國優(yōu)先”,高關稅等措施使中國電動車難以進入美國市場,限制中國電動汽車技術也影響了使用中國供應鏈的企業(yè)銷售。其提及上調墨西哥制造產品進口關稅,沖擊汽車行業(yè),影響中國汽車產業(yè)鏈在墨西哥的布局。
在馬斯克支持下,特朗普或加大對美國本土新能源車技術研發(fā)支持,投入更多資金用于電池、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研發(fā),建立零部件白名單制度,且可能擴展至盟友,這將進一步影響中美科技交流合作。
特朗普政府可能推動美國本土原材料開采加工產業(yè)發(fā)展,鼓勵企業(yè)尋找開發(fā)替代原材料來源,減少對中國新能源車產業(yè)鏈原材料的依賴,這會沖擊中國相關供應企業(yè),中國企業(yè)需找新市場消化產能,并加大技術創(chuàng)新和產品升級投入。
因此,關注北美其他區(qū)域的情況也是有意義的:
● 加拿大:10月新車銷量同比增長8.8%,達到16.2萬輛,年化銷量接近198萬輛,為2024年第三高,較年初增長勢頭略有放緩,但加拿大市場有望在2024年實現(xiàn)自2019年以來的首次年銷量突破180萬輛。
● 墨西哥:10月銷量增長7.0%,達到122,051輛。日產、馬自達和Stellantis表現(xiàn)搶眼,1-10月累計銷量增長10.2%,預計全年銷量為139萬輛。
作為行業(yè)觀察者,芝能汽車認為,拜登政府的政策曾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,但當前局勢使未來充滿不確定性。各車企能否在電動化時代取得成功,取決于其在消費者需求、市場競爭和政策變化之間的平衡能力。